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中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从建设规模上看,中国建筑业的规模在世界建筑业最新排行中可算是首屈一指的。在建筑工程数量大发展的同时,建筑工程的美观、品质、安全、环境和功能等方面也获得了长足进步,开始出现将智能化融入于建筑之中的趋势。但专家指出,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仍处于萌芽和初级阶段,要实现建设部提出的“到2010年,大中城市中60%的住宅要实现智能化”的目标可谓任重道远。
智能建筑不智能,智能建筑电气成制约因数
尽管建设投资和工程数量有着惊人的增长,但是国内建筑行业在盲目追求智能化的进程却遭遇了诸多问题:工程建设水平不高、工程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智能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据建设部一项专题调查显示,在1999-2001年间,深圳每年房地产开发面积为600-700万平方米,其中具备智能化功能的楼盘就占96%。而这些早期的社区、住宅智能系统,信息化系统追求大而全,配套设施不齐全,在建成后难以启用,成了一件昂贵的摆设。还有的地方,智能化系统运行正常,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仅占20%,部分项目运行不正常,尚可使用的系统占45%,有35%的系统不能开通使用或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生故障,无人修复而废弃。相当大的一部分智能化系统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形成了智能建筑不智能的奇怪现象。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据业内专家分析,智能建筑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市场一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条产业链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开发商常常误导消费者,称自己的楼盘具有几大智能化系统,并以热炒智能建筑来寻求卖点,而消费者入住后却发现智能建筑并不“智能”;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技术产品尚不适应市场需求。开发商缺乏统一标准、规范,对众多的参与主体——设计方、集成商、供应商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不少智能化设备在无测试、无规范、无标准情况下验收,竣工后智能化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目前,智能建筑电气的质量保证成为房地产行业普遍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选择技术质量成熟的智能化系统,成为影响整个智能化楼宇的制约性因数。
跨国企业技术领先 携手房产商共推行业发展
智能建筑作为建筑行业的前沿领域,是现代化建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虽然在中国的发展虽稍嫌超前,但受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增长潜力巨大的吸引,国际知名厂商纷纷投身中国,并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在我国已建成的智能建筑中,绝大部分的电气设备均为国外产品,而国产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的市场占有率较低。施耐德电气、霍尼维尔、西门子等拥有自主产品及优秀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跨国企业已相继在中国取得建筑智能化设计和施工资质。同时国外生产控制产品的公司也在与强电设备生产厂商积极合作,以推出完整的智能楼宇机电解决方案。
相对跨国企业,国内企业在智能建筑电气领域还有相当的差距,目前在国内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的制造厂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控制产品的厂商,一类是生产建筑电气设备的厂商。能同时具备生产智能建筑电气设备和提供系统集成技术服务的企业尚不多见。
为推动国内智能建筑市场的发展,加强与房地产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是国内外致力于推动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商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最早进入中国智能建筑市场,目前远远走在研发和应用智能建筑技术最前面的施耐德电气为例,从2004年开始,施耐德电气每年举办一次施耐德电气地产高峰会议,邀请全国各大房地产开发商参与,并与国内众多房地产公司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奇胜和莫顿两大品牌的并购,施耐德先后掌握了基于C-Bus和EIB这两大总线协议的智能控制系统。而施耐德电气旗下核心品牌梅兰日兰则秉承了施耐德电气一贯的技术优势,其低压配电、综合智能布线、开关面板产品和TAC品牌的楼宇自控产品已经涵盖了楼宇配电和自动化的全部需求。梅兰日兰与两大并购品牌的强强联合将不断创新,以更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和更高科技含量的创新产品服务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
在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倡导下,对新建建筑节能设计和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机遇将为智能建筑市场带来更大发展空间。在施耐德电气等企业与房地产商全新的合作方式带动下,当前处于无序发展的中国智能建筑业有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一些业内专家指出,当务之急是要规范智能建筑市场,让广大消费者深入了解智能建筑的概念,推广和普及建筑智能化的知识和技术,提高智能建筑队伍的设计水平,加速培训智能建筑的专门管理人才,把建筑智能化建设引入正确轨道。 |